清代:
黄自元临《玄秘塔碑》,展现了刚劲爽利、结构严谨的书法风格,成为柳楷临摹范本。
黄自元的《玄秘塔碑》临摹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书法功底,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他的字体刚劲有力,线条流畅而富有弹性,每一个笔画都仿佛蕴含着力量与韵律,展现出一种独特的美感。在结构上,他严格遵循柳公权的原作,保持了字形的规整与结构的稳定,同时又不失自己的个性与创新。
黄自元在临摹过程中,不仅注重形的模仿,更追求神的传达。他深入理解柳公权书法的精神内涵,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笔墨之中,使得临摹作品既保留了原作的精髓,又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这种临摹方式,不仅体现了他对柳公权的敬仰与学习,也展示了他在书法艺术上的深厚造诣。
该拓本是由民国时期安东诚文信书局发行。
近现代:
启功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以其深厚的书法功底和独特的个人风格闻名于世。他书写的柳体《反经箴》展现了其对柳公权楷书的深入研究。
在作品中,每一笔每一划都透露出刚毅之气,笔锋锐利而有力,结构上又显得疏朗开阔,不拘小节,充分体现了柳体的精髓。这种结字方式既保留了柳体的传统韵味,又融入了启功自己的理解与情感,使得整幅作品既显示出深厚的功力,又不失个人风采。观赏启功的这部作品,可以感受到书法艺术的魅力以及书法家高超技艺的非凡展现。
唐代:
《金氏之墓》是一部展示朝鲜柳楷书法的集字作品,现由日本京都大学附属图书馆收藏。
此书大字为集苏轼楷书,内容则以柳公权的楷书集字,每一笔画都充满了力量和活力,仿佛柳公权本人挥毫泼墨。苏轼的书法风格则在其中微妙地呈现,使得整部作品既有力度又不失柔情,展现了书法家们对传统书法的深厚理解和传承。
唐代:
柳公权早期楷书《教弟子言》,别有一番味道!
柳公权的楷书《教弟子言》是一部结构严谨、笔力遒劲的难得之作,被视为学习柳体楷书的最佳范本。此书不仅体现了柳公权精湛的书法技艺,更彰显了其深厚的学问和高尚的人格魅力。
柳公权,封河东郡公,故后世也称其为“柳河东”。作为颜真卿的继承者,他与颜真卿并称“颜柳”,成为历代书法的楷模。柳公权的书法不仅继承了颜真卿的雄浑豪放,更加入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使得其楷书作品既有颜体的刚健,又有柳体的柔美。
《教弟子言》作为柳公权的经典之作,其严谨的结构和遒劲的笔力,展现了柳公权高超的书法技艺和深厚的学问修养。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书法艺术的杰作,更是一部教育后人的珍贵教材。
近现代:
启功先生临摹的《玄秘塔碑》展现出了其精妙绝伦的艺术造诣,首先必须指出的是,笔者本人也是启功先生的忠实拥趸。这种前所未有的感受,正是源自于观赏启功先生对《玄秘塔碑》的演绎。启功先生的创作似乎从不拘泥于原作的形式,然而这正是他技艺高超、风格独特的体现。
若我们静下心来,换个角度欣赏启功先生的《玄秘塔碑》,便能体会到他无愧于当代书法大家的地位。为何这么说呢?通过回顾启功先生的学书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他的笔法实际上是对传统笔法的完美融合,这也正是他的伟大之处。启功先生学习书法始于向身边的大家学习,比如成亲王、梁诗正、柳公权等,特别是对于柳公权的学习尤为深入。
唐代:
据研究,柳公权的这幅巨幅楷书《金刚经》是在公元824年刻制的,当时柳公权已经47岁,他的名声已经响彻天下。这部作品在完成后,有许多唐代的拓本流传于世,曾经风靡一时。然而,遗憾的是,到了宋代,这块碑的原石已经断成了12块,大部分的字迹已经被侵蚀,这12块原石也在后世被相继毁坏。
柳公权的书法风格远超过欧阳询和颜真卿,学习欧体的人容易陷入寒酸的弊病,学习颜体的人容易陷入俗气的弊病。而学习柳体的人,却能通过学习越来越摆脱俗气,使你的字格调越来越高。
正如米芾所说:柳公权就像深山中的道士,修养已成,神气清健,没有一点尘俗。
但遗憾的是,世人学习柳公权的成功者寥寥无几,最大的原因就是柳公权的楷书作品传世的并不多。
然而,随着网络的发展,我们知道了一件100年前在敦煌出土的巨幅楷书《金刚经》拓本,这件作品保存得极为完好,经文是大翻译家鸠摩罗什所译,全篇5162个字,一字不缺。然而,这件作品曾被法国人伯希和盗走,现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
唐代:
唐代是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黄金时期,众多书法家如群星闪耀,而柳公权的楷书《神策军碑》则是这一时期最耀眼的明珠之一。这部作品以其精炼苍劲、浑厚锋利的特点,在书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笔法上,《神策军碑》展现了柳公权高超的技艺。他的笔画既有力度又不失灵动,如同利剑一般,锋芒毕露却不失柔韧。每一个字都显得分外清晰,且富有节奏感。这种独特的笔触,使得作品中的每一个字都仿佛有了生命,跃然纸上。
在结构上,《神策军碑》体现了极致的均衡与和谐。柳公权巧妙地运用了空间布局,使得每个字的结构既稳健又开放。这种布局不仅增加了文字的视觉冲击力,也让整个作品看起来更加舒展和大气。
在风格上,《神策军碑》完美地融合了力与美。字体虽然端正严肃,却又不乏变化,显示出作者深厚的内涵和丰富的情感。这种独特的风格,使得《神策军碑》不仅是一件艺术品,也是一部历史的见证。
唐代:
《玄秘塔碑》的全名为《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大达法师玄秘塔碑铭并序》,由唐代的裴休撰写,柳公权书写并篆额,由邵建和、邵建初负责镌刻。该碑立于唐会昌元年(即公元841年)的十二月,以楷书完成,共28行,每行54字,目前收藏在西安的碑林博物馆。
《玄秘塔碑》是柳公权64岁时的作品,其书体规范且瘦长,笔力挺拔有力,行间的气脉流畅,整体显得生动活泼,没有一处松懈的笔触。它被赞誉为方中带圆,筋骨分明。尽管有人认为其筋骨过于显露,使得书法风格与晋代的传统有了较大的变化,但明代的王世贞在《池北偶谈》中评价说:“玄秘塔铭,在柳书中最为突显筋骨,遒劲而有力,尽管不乏这些特点,但它确实大大改变了晋代的书法风格。”清代的王澍在《虚舟题跋》中提到这部作品是“极为精心和熟练的创作”。
刘熙载在《艺概》中提到:“柳公权的《玄秘塔》源自颜真卿的《郭家庙》”,这显示了他在继承颜真卿的基础上,发展出了自己的新意。王世贞曾说:“柳公权的书法遒劲有力,足以与颜真卿相媲美。书法家们常说‘惊鸿避弋’和‘饥鹰下韝’都不足以形容他的卓越意境。”颜真卿和柳公权在结构和用笔上的差异显而易见,颜真卿的书法平和,而柳公权的则更为险峻,但他们都没有失去端庄沉着的特质。历来学习大楷的人,常常会以《玄秘塔碑》与欧阳询的《九成宫碑》、颜真卿的《多宝塔碑》作为入门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