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
唐刻宋拓晋唐小楷八种是一组珍贵的书法作品,现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这组作品共计三十开,包含了王羲之的《乐毅论》、《黄庭经》残石本、晋人的《曹娥诔》、定武兰亭、海字本《乐毅论》、柳临本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虞世南的《破邪论序》、褚遂良的《小字阴符经》。其中定武兰亭系别本掺入,其他作品皆出于越州石氏本系统。
这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是学习小楷的宝贵资料。它们的刻拓精诣,使得这组作品成为了学习小楷的不二善本。每件作品都展现了晋唐时期书法的独特魅力,无论是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还是虞世南、褚遂良等人的小楷作品,都体现了那个时代书法的精致和韵味。这些作品不仅是书法爱好者的珍宝,也是研究古代书法艺术的重要资料。
魏晋:
王羲之小楷《黄庭经》,亦称《老子黄庭经》,乃道家养生修仙之经典巨著。其内容深邃,分为《黄庭外景玉经》与《黄庭内景玉经》两大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于两晋时期,更添《中景经》一篇,使得《黄庭经》体系更为完善。
据传,此经乃道教始祖老子所著,后由天师道高徒魏华存独辟蹊径,创立门户,并广泛传播于世。魏华存以其深厚的道学修为和独特的见解,将《黄庭经》的精髓发扬光大,使之成为后世道家修炼的重要典籍。
《黄庭经》不仅阐述了道家养生之道、修仙之法,更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宇宙观。它教导人们如何调养身心、顺应自然、追求长生久视,是道家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至今,仍有许多修行者研读《黄庭经》,探寻其中的奥秘与智慧。
纽约古董商安思远(Robert H.Ellsworth),被圈内称为:中国古董教父、明朝之王。
明代:
朱耷小行楷《黄庭经》册,笔致古秀,很是耐看。
朱耷的《黄庭经》册,采用小行楷书写,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册页上有徐邦达的草书题跋:八大山人早岁书曾学董华斋。
朱耷中年弃去出入钟王无定法。此册书无尘俗,亦不规规于世。传右军榻本,笔致古秀,应为花甲前后之作。愔原无后二钤记。不知何时为伧父辈添此伪印。然真者自真。识者当不为累耳。友人携视辄书求正知音。甲戌秋七月徐邦达记于于京寓。
元代:
赵孟頫小楷临《黄庭经》,此版本为48岁所写。
赵孟頫精心临写的小楷《黄庭经》,这部作品精妙地再现了王羲之的书法韵味。在赵孟頫的一生中,他多次临摹《黄庭经》,而48岁的临写作品尤为精致,每个字都流露出细腻的笔触和深邃的意境。
赵孟頫的这部《黄庭经》临摹本不仅反映了他在书法上的才华,更体现了他在文学、思想和艺术等多个层面的深厚造诣。作为一个博学多才的文人,赵孟頫在文学创作、诗词吟咏以及绘画等方面均有建树,这件作品正是他综合素质的体现。
明代:
董其昌的《杂临书册》展现了他晚年书法艺术的精髓。全卷中的书体潇洒流畅,充分体现了董氏“人书俱老”的哲学思想。他以深厚的技艺和独到的眼光诠释了“能者无所不能”的境界。
《杂临书册》不仅是董其昌书法艺术的集大成之作,也是他哲学思考的视觉展现。
本册含有《阴符经》、《黄庭经》等作品。
明代:
祝允明在五十一岁之年依旧致力于临帖艺术,其笔下的《黄庭经》展现出了古朴雅致的风格,正是其深厚书法功底的体现。祝允明,字希哲,号枝山,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府长洲县,是明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艺术风格独特,自成一家,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
祝允明的书法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高超的技艺而著称。他的笔触流畅自然,线条优美,形态各异,既有刚劲有力的气势,又有柔和细腻的质感。他的字结构严谨,笔画精细,每一笔都恰到好处,展现出他对书法艺术的精湛技艺和深厚的功底。
祝允明的书法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推崇,而且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被广泛收藏和研究,成为后来书法家们学习和借鉴的经典之作。
清代:
清代书法大师众多,其中文徵明的小楷达到了新的高度,备受人们喜爱。而到了清代,五体全面复兴,更是涌现出了许多集大成者,如梁诗正。
梁诗正在行书和楷书方面表现出色,堪称魁首。他的作品《临王羲之楷书两种》之一的《黄庭经》一经问世,便令人拍案叫绝。有人甚至称其为近300年来的“天花板”之作。
梁诗正的书法作品不仅技艺高超,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他的作品既有传统书法的韵味,又有自己个性化的风格,展现出一种宁静、雅致的美感。他的书法作品不仅在当时受到了广泛的赞誉,也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魏晋:
《黄庭经》这部作品蕴含着一种超凡脱俗的艺术境界。唐代书法家孙过庭在其著作《书谱》中,对王羲之创作《黄庭经》时的心境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形容为“怡怿虚无”,即一种超然物外、心无旁骛的精神状态。正是这种出神入化的境界,使得王羲之的笔法达到了极致。他的楷书深受钟繇的影响,字形巧妙而严密,用意疏朗而笔缓,整体峻整而超逸,自然流畅,毫无做作之感。这些特点在《黄庭经》中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细观全篇,尽管字迹排列紧凑,却丝毫不显拥挤,每个字都清晰利落。其点画之浑厚圆润,同时又不失飘逸之气。特别是如“庭”、“长”、“之”等字的捺笔和“外”字的长点,都写得舒展自如,充满灵动的笔意。其结体虽然森严茂密,却不失宏敞之势。如笔画繁多的“魏”等字,通过点画的粗细变化,组合得既宽绰又得体,绝无丝毫拥挤之感。其字态雍容华贵,又不失灵动之趣。通过抑扬、轻重、疏密、屈伸、刚柔、正倚等对比关系的巧妙运用,使得每个字在对比反差中,都透露出勃勃生机。
《黄庭经》作为魏晋时期流行的道家养生修炼之书,其书法艺术价值极高。传说中,王羲之所书小楷《黄庭经》属于《外景经》。此帖不仅法度严谨,而且气息飘逸,展现出秀美开朗的艺术风貌。关于《黄庭经》,还流传着一则趣事:山阴有位道士,非常希望得到王羲之的书法,深知王羲之对鹅情有独钟,便准备了一笼又肥又大的白鹅,以此作为报酬。王羲之见到白鹅后,欣然为道士书写了半天的经文,最后高兴地带着鹅群归家。
清代:
清朝郭尚先楷书《黄庭内景经》,笔力雄浑坚实,你一定要看!
《黄庭经》是魏晋时期著名的道教养生经典,作者及成书年代尚无定论。这部经文全部采用七言韵语的形式,共计239句,分为36章,每章均以首句的二字作为标题,以七言歌诀的形式阐述养生修炼的道理。
郭尚先在清道光四年(1824年)书录了《黄庭内景经》,当时他已是41岁的中年人。这幅书法作品以颜真卿的风格为基础,同时融入了“馆阁体”的姿韵,结体宽博而秀雅,笔力雄浑而坚实,颇有几分《灵飞经》的姿韵,展现了郭尚先精心创作的成果。
郭尚先的这幅书法作品不仅体现了他深厚的书法功底,也展现了他对道教养生之道的深刻理解和领悟。他的书法艺术与道教文化的结合,使得这幅作品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底蕴。
《黄庭内景经》是郭尚先书法艺术与道教养生之道完美结合的体现,展现了他卓越的书法才华和深厚的文化修养。
明代:
王宠的小楷杰作主要有两件,一件是他精心临摹的王羲之《黄庭经》,另一件则是他独立创作的《游包山集序》。
此帖是王宠对《黄庭经》的临摹作品的一部分。不过,这不仅仅是简单的临摹,实际上,王宠以更为古朴的笔法和深刻的感悟重新诠释了《黄庭经》。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超凡脱俗的空灵美感,一种淡然自在的意境,以及朴素而精致、韵味无穷的艺术表现。无论是在单个字的构造上,还是在整篇作品的布局上,王宠都展现出了前所未有艺术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