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
本字帖是《十三经集字摹本》的其中一本《大学篇》,共39页。
《十三经集字摹本》是一部专为旧时初学者和儒生设计的字体书籍,每页收录了十二个经文汉字,页面布局为上部是楷书字体,下部是篆书字体。学生每天被要求临摹四页,完成後需要向私塾老师展示并听取讲解。该书的书名页上题有“泾阳张小浦先生鉴定,江右彭玉雯云墀氏编纂,万青铨蓬山氏校正”的字样。该摹本在清道光二十九年(西元1849年)出版。
《十三经》是儒家经典文献的统称,包含以下著作:《论语》、《孟子》、《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及其三部传述作品《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还有《孝经》和《尔雅》。其中,《大学》和《中庸》作为《礼记》的一部分,故未单独列入《十三经》。
《十三经》这一集合概念在明朝达到成熟阶段,以万历十二年(1584年)颁布的《十三经注疏》为标志,成为最新一轮的儒家经书汇编。在这些文献中,《易》、《诗》、《书》、《礼》、《春秋》被称为“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是《春秋》的传述,《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属于“记”,而《尔雅》则是汉代学者的词义解释作品。《经》的地位最高,其次是《传》和《记》,《尔雅》则位居最後。
《十三经集字摹本》不仅作为古代学堂使用的教材,还包含了楷书、篆书字体,并在第三栏提供文字解释,更增添了部首检索法,便于查找。尽管它被称为“集字摹本”,但它也具备简明字典的功能。为了纠正发音,还要求私塾老师在学生的练习上标注声调:“平上去入”。
清代:
本字帖是《十三经集字摹本》的其中一本《春秋礼记》,共62页。
《十三经集字摹本》是一本专为古代初学经书的学童和儒生所设计的字书。每一页都记录了十二个经文,版式设计为上半部分是楷书,下半部分是篆书。学生们可以每天摹写四页,摹写完毕后,再由他们的塾师进行注解和讲解。这本书的书名页上写着“十三经集字摹本,泾阳张小浦先生鉴定,江右彭玉雯云墀氏纂刻,万青铨蓬山氏校正”。这本书是在清朝道光二十九年刊印的。
《十三经》是指儒家的十三部经典著作,包括《论语》、《孟子》、《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左传》(附《春秋》)、《公羊传》、《穀梁传》、《孝经》、《尔雅》。其中《大学》和《中庸》实际上是《礼记》中的两篇,因此有人可能会疑惑为何《四书》中的《大学》和《中庸》没有被收录在《十三经》中,其实它们已经被包含在《礼记》中了。
“十三经”这个概念在明朝(1368-1644)时期达到了成熟,以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神宗颁布诏令钦定《十三经注疏》为完全确立的标志,这是儒家经典的最后一次结集。
《易》、《诗》、《书》、《礼》、《春秋》被称为“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的“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都是“记”,而《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作品。这十三种文献中,以“经”的地位最高,“传”、“记”次之,《尔雅》又次之。
《十三经集字摹本》是古代私塾学校所用的书籍,书中不仅包含了楷书和篆书,还在第三格附加了解释,更为珍贵的是书前还附有部首检索法,方便查阅。虽然这本书被称为“集字摹本”,但它也承载了简明词典的功能。为了纠正发音,还要求塾师在学生的练习上标注出“平上去入”。
隋代:
本件行书《兰亭序》,是后人集字智永的字而成,但魅力不输智永亲笔书写!
智永是中国南朝时期的一位著名书法家,他的书法风格具有独特的魅力。
智永的书法风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笔法独特:智永的笔法独特,他善于运用中锋和侧锋,使字的线条既有力度又不失柔美。他的笔画起收自如,行笔流畅,富有节奏感。
二、结构严谨:智永的字形结构严谨,字的内部空间分布均匀,字与字之间的间距适中,使得整个作品看起来既紧凑又不失宽松。
三、风格多变:智永的书法风格多变,既有刚劲有力的楷书,又有飘逸潇洒的行书,还有古朴典雅的隶书。他的作品中,各种书体的风格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四、个性鲜明:智永的书法作品个性鲜明,他的字有一种独特的韵味,使人一看就能认出是他的作品。他的字既有古典的韵味,又有一种现代的气息,这是他的书法作品的一大特色。
总的来说,智永的书法风格是一种融合了古典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独特风格,他的书法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魏晋:
怀仁,一位长安弘福寺的僧侣,他不仅擅长文学创作,还精通书法。受到众多寺院的委托,他费尽心思地借来了内府珍藏的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经过二十四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这部碑文的摹刻工作,使“王羲之的真迹,都汇集于此”。碑文的内容是从王羲之的各种作品中精选出来的,如知、趣、或、群、然、林、怀、将、风、朗、是、崇、幽、托、为、揽、时、集等字,都是从《兰亭序》中提取的。由于怀仁对书法的深入研究和严谨的态度,使得这座碑的点画气势、起伏转折,细致入微,完全展现了王羲之书法的特色和韵味,达到了自然的位置、有序的章法、平和而简洁静谧的境界。
《圣教序》的全名是《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也被称为《唐集右军圣教序并记》等。因为碑首横刻有七尊佛像,所以又被称为《七佛圣教序》。
魏晋:
王羲之所书《周孝侯帖》,亦名《平西将军周府君碑》,现藏于江苏省宜兴市的周孝侯庙内。碑文上刻有西晋时期文学家陆机所作之文,由右军将军王羲之书写,唐代元和六年(公元811年)时,义兴县令陈从谏重新立石。根据《宜兴县志》的记载,在明代嘉靖年间,宜兴遭受了水灾,导致粮食储备被洪水淹没,周王庙曾临时充作粮仓。由于洪水的泛滥,粮食发生腐烂,进而侵蚀了石碑,使得碑文多处模糊不清,仅有约三分之而的字迹尚可辨认。然而,此份旧拓本上的字迹却清晰可见,因此可以推断其拓制的时间肯定早于明嘉靖年间,是该碑文中最为精良的版本。
周府君,即周处,是著名的“周处除三害”故事中的主人公,他生于公元242年,卒于297年,字子隐,是晋朝阳羡(今属江苏省宜兴市)的人。周处在年轻时常与人争斗滋事,当地人将他与长桥下的独角蛟、南山上的白额虎并列为“三害”。在射杀独角蛟和斩除白额虎之后,周处决心改过自新,前往吴地求学。他曾担任东吴的东观左丞、晋朝的新平太守、广汉太守、楚郡内史、散骑常侍等职,为当地百姓做了许多善事。周处性格刚毅正直,在担任御史中丞期间,因触怒了梁王司马彤,于元康七年(297年)被迫孤军对抗叛军齐万年,最终战死沙场。他被追赠平西将军的封号,谥号为孝。周处在史学和文学方面也有所贡献,著有《默语》和《吴书》,还编撰了《风土记》,这是中国最早介绍地方岁时节令和风土习俗的著作之一。
宋代:
《千字文》作为一部经典的文献,历来受到书法家们的青睐,成为他们创作的重要题材。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少书法大家以此作为蓝本,留下了多个著名版本,如智永、文征明、赵孟頫的六体版等,这些作品至今仍被广泛传颂。同时,颜真卿、王羲之等人的集字版本也深受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喜爱,成为学习书法的重要参考。
在众多版本中,米芾的集字版本尤为引人瞩目。米芾的书法风格极具特色,他的字体被誉为“集古”,意指他在书法创作中融入了古人的笔法和风骨。此外,他的“刷字”技巧也是其风格的显著标志,这种笔法使得字体更为生动有力,充满了动感。
米芾的这种独特风格吸引了大量的追随者和仰慕者,他的每一次挥毫都被视为书法艺术的一次精彩演绎。无论是笔画的起伏、结构的布局,还是整体的气势,米芾都能展现出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
在这些众多版本中,米芾的集字版本无疑是其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独特的风格和高超的技巧,使其在书法艺术的殿堂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唐代:
本幅作品汇集了颜真卿的楷书字例 ,精心汇集成其千古流传的名篇《岳阳楼记》。此集字版采用了颜体那经典且典雅的书法风格,整体展现出一种天衣无缝的自然韵味,对于研习颜体书法而言,堪称是极佳的范例。
颜真卿,唐代杰出的书法家、政治家,字清臣,诞生于京兆,即现在的西安。在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时期,颜真卿曾担任平原郡守,勇敢地起兵反抗叛军,并因此立下显赫战功,受到朝廷的重视和提拔。他在官场上屡获重用,曾任职吏部尚书、刑部尚书等显要职务,并被封为鲁郡开国公,世人尊称他为“颜鲁公”。在唐德宗年间,面对李希烈的叛乱,颜真卿以国家社稷为重,毅然前往敌营,企图以正义之名感化对方,但最终不幸被害,英勇就义。
作为继王羲之之后最杰出和影响深远的书法大家,颜真卿在中国文人书法史上树立了重要的里程碑。他不满足于传统,广泛学习,不断创新,形成了自己独到的书法风格:端庄严谨、质朴雄健、气势恢宏。他的行草同样流露出从容不迫、豪放洒脱的艺术风范。颜真卿留给后世的代表作包括《祭侄稿》、《争座位》以及《麻姑碑》等众多著名碑刻,这些作品至今仍被后世书法家所推崇和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