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
祝允明草书《滕王阁序并诗》,颇有怀素风范!
祝允明的草书《滕王阁序并诗》珍藏于苏州博物馆,是他在56岁时创作的得意之作。这幅作品纵32.9厘米,横842.6厘米,接近一米的长度,令人叹为观止。整幅作品上书写的近千个字,是祝允明一气呵成,笔势如风般迅疾,如水般流畅,令人眼花缭乱。
这幅作品不仅展现了祝允明深厚的书法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更体现了他对草书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精湛技艺。每一个字都充满了力量与韵律,仿佛能感受到书写者内心的激情与豪情。这种一气呵成的气势,使得整幅作品充满了生命力和动感,让人不禁为之震撼。
在苏州博物馆中,《滕王阁序并诗》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参观者的目光。通过这幅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到古代书法家们的非凡才华和卓越创造力,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明代:
文彭的《滕王阁序》以草书形式呈现,目前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文彭(1498-1573),字寿承,别号三桥,出生于江苏苏州,是著名艺术家文徵明的长子。他不仅擅长诗歌创作和绘画艺术,还在篆刻领域展现了卓越的才华。
文彭精通书法,初学钟繇、王羲之,后法怀素,晚年专注孙过庭,篆、隶。
祝允明草书《滕王阁序并诗》原文(释文)如下: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彩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綮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住。十旬休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惟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情,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盱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虹销雨霁,彩彻云衢。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吟俯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呜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安贫,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晨奉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呜乎!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诚,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子]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中)
正德丙子春日枝山老人允明书。
清代:
高垲,又名子才、子高,别号爽泉,于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出生于浙江仁和县。自幼热爱书法,刻苦钻研,广泛学习,从王羲之、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等古代名家,到赵孟頫、董其昌、董诰等近代书法家的馆阁体,都有涉猎。
高垲的楷书技艺卓越非凡,《清稗类钞》对他的楷书赞誉有加:“树骨于率更、河南,取姿于吴兴。”意味着高垲的行笔骨力充沛,得益于欧阳询(率更)、褚遂良(河南)的书法法则,而结字的姿态优美流畅,则借鉴了赵孟頫(吴兴)的风格。
高垲的楷书被誉为“清朝第一”,这一评价并非过誉,而是他当之无愧的荣誉。他的代表作《滕王阁序》便是证明。这幅作品融合了唐代众多书法家的优点,法度严谨,每一笔都有出处,每一处都精炼融汇,是突破馆阁体书风的杰作。
宋代:
苏轼小楷《滕王阁序》,据说是酒醉后所写。
对于苏轼而言,他对“草圣”张旭的书法并不特别推崇。他曾经发表过这样的见解:“酒后挥毫泼墨,以草书自娱,这算不得什么高超技艺;真正能于醉意朦胧之际,依旧笔走龙蛇,细致入微地书写小楷,这才算是真正的本事。”这番话颇值得我们反复思考。
饮酒可以激发人的内在活力。体验过酒精带来的兴奋感的人,或许会感受到一种力量在体内涌动,随着喝酒的兴致愈发高涨,那股力量也愈加强烈,让人忍不住要大声疾呼,甚至口出豪言,动作变得夸张而难以抑制,仿佛非得释放出这股力量不可。
在这种状态下,最困难的可能就是自我控制了。正如苏轼所言,醉酒之后,仍能写出工整的小楷。众所周知,小楷字如蝇头,要求笔画精细、结构严谨,一丝不苟,要想创作出一副优秀的小楷作品,必须心如止水,不容有任何杂乱。当一个熟练的书法家,在醉意浓重时还能写出优美的小楷,这显然不仅仅是日常刻苦训练的结果,更显示出他的自律性极强,对自己的要求极为苛刻。
人在世间立足,往往放纵易、收敛难。观察一个人未来是否有所成就,应当在他疲惫不堪、处境困难时,看他是否能坚守本心,从内而外展现出一种定力,即使外表不修边幅,也无法掩盖他的气度与神采。这样的人,即使在一生中遭遇重重挫折,也能坚定不移、稳健站立。苏轼正是这样一位人物。
明代:
《滕王阁序》不仅是文徵明一生多次书写的题材,更在他年近九旬时仍在书写。北京故宫所藏的版本,是他倾注毕生心血所写,也被誉为他书法的“收官之作”。令人惋惜的是,他在完成这部作品不久后便离开了人世。《滕王阁序》被誉为“千古奇文”,再配以文徵明的绝美书法,可谓是“双绝”。
这部《滕王阁序》的规模为纵23.5厘米、横211厘米,单字大小约2厘米,以行书写成,通篇绝美,无半分俗气。文徵明的字取法于李应祯、赵子昂、米芾,并上追晋唐,以“二王”为师,融古人之长并化为己用,不拘束、不板滞,自然天成。
在这部作品中,文徵明的起笔顺锋而入,落笔后笔尖提按、衄挫,动作丰富,行笔以中锋为主,笔画遒劲多姿、牵丝引带,用笔方圆兼备,勾挑、收笔干脆利落。结字端庄而略带欹侧,从中可以看出《圣教序》的风采,体势内擫、外拓兼备,左右呼应,婀娜多姿。
清代:
还记得那篇扣人心弦的《滕王阁序》吗?相信它的名字几乎家喻户晓,因为它不仅仅是一篇古文,更是我们青春记忆中的一部分。但是,大家听说过“香泉体”吗?这是一种怎样的书法风格呢?听上去是不是就感觉有一种书香之气?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欣赏这篇用“香泉体”书写的《滕王阁序》,这篇我们在高中时代努力背诵的文章,在他的笔下展现出了别样的韵味。
这位书法家就是陈奕禧,来自浙江海宁。他的字是六谦,又有字子文、文一,号香泉,晚年号葑叟,是海宁盐官人,一位贡生。他出身于一个有名望的家庭,自幼热爱诗歌和书法。他的诗句“斜阳一川汧水北,秋山万点盆门西”曾受到当时诗坛领袖王士祯的赞赏。
陈奕禧绝非平凡之辈。在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他担任户部郎中,负责管理大通桥。一次,康熙帝乘船经过此地,命令他登船,在素绢上挥毫,因其书法技艺高超而获得皇帝的高度评价。尽管他没有科举的功名,却被破格召入南书房任职。后来,他出任贵州石阡府的知府,又转任江西南安的知府,在那里修学宫、编纂府志、振兴文化教育,最终在任内去世。
陈奕禧的书法和诗歌在当时非常有名。他的书法主要模仿晋代的米芾、黄伯思等人,对秦、汉、唐、宋等历代的文字进行了广泛的搜集,深入研究,并加以题跋和考证。
在雍正年间(1723—1735年),他曾将《梦墨楼法帖》刻石,收藏于内府。他还是一位金石收藏家,收集了大量的秦、汉、唐、宋的金石文物,并对每一件进行了详细的辨证和题跋,编成了《隐绿轩题跋》。
陈奕禧与汪士宏、何焯、姜宸英等人并称为清初四大家。他的书法取法于晋人,特别擅长帖学,在当时的文人士大夫中影响深远。他对秦、汉、唐、宋以来的文字进行了丰富的收集,并加以题跋和考证。他的书法研究勤奋细致,小楷工整稳健,大字条幅沉稳而融合,被誉为“用笔千古不易之正宗”、“翰墨妙当代,海内翕然”,形成了独特的“香泉体”。
陈奕禧的小字《滕王阁序》变化多端,讲究字体大小的错落有致,左右相让,极富生动趣味。从普通百姓到皇帝,从民间到书法家的圈子,他的书法都受到了广泛的喜爱,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