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
《太仆卿元公夫人姬氏墓志》,尽管历经千年沧桑变迁,但从现存的部分仍能感受到其独特的魅力和历史价值。
该碑尺寸为29.5×32.8厘米,是清代拓本中的初拓未损版本。这份珍贵的文物由朱翼盦及其家属慷慨捐赠给国家。据记载,该石碑于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在陕西省咸宁县被发现,并先后经历了多位私人收藏家之手:最初由武进的陆耀遹所拥有,之后转至大兴的恽毓嘉以及南皮的张之洞处。遗憾的是,在清咸丰十年(1860年),由于战乱的原因,原碑遭到严重破坏,仅剩下三块残片,现保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内。
此墓志铭刻于隋朝大业十一年(615年),其书法风格俊整秀丽而又不失淳朴自然之美,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背景下的艺术特色与审美追求。
魏晋:
东魏时期的《姬静墓志》,全名为《魏故使持节后将军都督平州诸军事平州刺史上蔡县开国子姬君墓志铭》。根据墓志记载,墓主人名叫姬静,字渊广,出生于宁(今南京)。他于东魏太昌元年(即公元533年)十月九日因病去世,当时仅36岁。
遗憾的是,该墓志的盖子已经遗失。现存部分长宽均为48厘米,厚度达到12厘米,采用界格布局,以楷书书写。全文共分为26行,每行包含25个字,总计607个字符,同样遵循了界格的设计原则。
值得注意的是,这块重要的历史文物是在2008年7月左右,被发现于河北省临漳县邺城镇古邺城的遗址之中。如今,《姬静墓志》已被妥善保存并展示在安阳博物馆内,成为研究当地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清代:
魏晋:
《北魏薛伯徽墓誌》该墓志尺寸为77×82厘米,共刻有二十二行文字,每行满二十三字。
《北魏薛伯徽墓誌》全称是《魏故使持节仪同三司车骑大将军雍秦二州刺史都昌侯元公夫人薛氏墓志铭》,于1923年在河南省洛阳城北安驾沟村之北出土。
魏晋:
《李颐墓志》,亦称《李府君墓志铭》,其文字内容并未见诸于任何著录之中。此碑文采用正书书写,共计三百八十七个字。它刻制于北魏正光元年(520年),这一时期的书法艺术已经相当成熟,而《李颐墓志》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从书法风格来看,《李颐墓志》的结体端庄严谨,用笔刚劲有力,充分展现了北魏时期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每一笔、每一划都透露出一种沉稳大气的气质,仿佛能够让人穿越时空,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
在北魏众多的墓志中,《李颐墓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书法技艺脱颖而出,成为了一件难得的佳作。
魏晋:
北魏时期的《李刿墓志》,从书法风格上看,《李刿墓志》体现了北魏时期的书法特点:笔力遒劲有力,结体严谨有序,行间布白疏密得当。这种风格既继承了汉魏以来的隶书遗韵,又开创了新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刿墓志》全名为《魏故司徒行参军李君墓志铭》,近期出土。该墓志的文字部分尺寸为高三十一厘米,宽八十厘米。这块墓志被刻凿在一块非常平整的矩形石上,虽然后半部分没有内容,但有界格。
此外,《李刿墓志》还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它是研究北魏时期书法艺术、文学创作以及李刿个人生平的重要资料。
南北朝:
《齐故李功曹墓志》,是北齐武平五年(574年)正月十二日下葬的。此墓志在河北元氏的东张村被发掘,原先由元氏县金石保存所收藏,但现已遗失。该石碑的长和宽均为56厘米,侧宽为11厘米,采用正书书写。由于后来被嵌入了县署的墙壁内,因此现存的拓本都没有侧面的文字。
《齐故李功曹墓志》作为一件珍贵的历史文物,不仅见证了北齐时期的历史变迁,也为我们研究当时的文化、书法艺术以及社会风俗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唐代:
《倪素墓志铭》,全名为《大唐故处士倪君墓志铭》,是一块刻于显庆三年的石碑。值得注意的是,褚遂良也在同一年离世。
《倪素墓志铭》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颇受关注。此墓志铭的书体瘦劲有力,颇具褚遂良书法的风范。然而,若细心观察其中的一些细节,不难发现书丹者在书写时还融入了魏碑的底蕴,使得整个作品更加丰富多元。
通过这件作品,我们可以窥见唐代书法艺术的繁荣景象,成为了唐代书法艺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欣赏。
魏晋:
《于神恩墓志》是根据实际文物制作的拓片。这份珍贵的拓片现收藏于洛阳碑志拓片博物馆,为研究北魏时期的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于神恩,官至宁朔将军、南梁太守,籍贯河南洛阳。他于孝昌三年(527年)十一月十四日安葬于新城之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