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代:
墓主赵世摸生于556年,卒于590年,享年三十五岁。他字惠(以字行),金城郡(今甘肃兰州)人,不过其祖籍存在“金城”与子赵元淑传载“博陵”的不同记载。祖父赵敬曾在北朝担任营州长史以及昌黎、建德二郡太守。
赵世摸年少有为,十四岁便任北齐建德郡功曹,后效力于营州刺史高宝宁。隋开皇三年(583年),高宝宁勾结突厥叛乱,赵世摸率千余人突围归隋,被授予大都督之职。开皇八年,他随晋王杨广伐陈,任先锋,统领大军,因功被授予上开府、乐安县开国伯(封邑七百户)。他葬于雍州大兴县洪固乡(今西安长安区)。
2004年4月,赵世摸墓志在西安市长安县韦曲东洪固原出土,如今被收藏于长安县博物馆。此墓志刻立于隋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其志石规格为长43厘米、宽42厘米,覆斗形志盖长44厘米、宽44.5厘米,盖题“大隋上开府乐安县开国伯赵世模墓志”四行阳文双钩楷书。志文共23行,满行25字,以楷书书写且带方界格,书风朴拙,还保留着如“灵”作“零”、“辙”省车旁等隋代特殊俗体字例。
明代:
赵孟頫楷书《鲜于府君墓志》,寄托对好友深情厚谊!
此篇墓志乃赵孟頫为挚友鲜于枢之父所撰,当时他仅34岁。该作不仅展现了其卓越的小楷技艺,更成为研究二人深厚友谊的历史见证。在这件作品中,赵孟頫以笔为剑,刻下了对逝者的深情缅怀与对友人的真挚情谊。
传世的原拓本仅有两件,其一珍藏于北京大学,虽年代久远但略有残缺;另一件则完整保存在上海图书馆,成为今日唯一能让我们领略其全貌的宝贵遗产。
每当我们凝视这些字迹,都仿佛能感受到赵孟頫当年挥毫时的那份沉静与哀思,以及他对友情与生命的深刻感悟。
赵孟頫的书法渊源可追溯至魏晋“二王”,尤擅行书和小楷。其早期小楷佳作《鲜于府君墓志》,堪称直逼魏晋风骨的稀世珍宝。
清代:
何绍基所书《顾夔墓志铭》,其文由华亭张祥河撰写,而墓志盖则采用了篆书体式。
在书法界,何绍基以其隶书作品最为人称道,他的作品不仅继承了古代书法家那种质朴厚重的特点,同时也融入了自身的独特风格——既保留了传统之美,又增添了几分灵动与飘逸。此外,他在楷书及行书方面同样造诣颇深,深受颜真卿影响,从中汲取了许多雄浑有力、刚健有力的元素,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
在那个大师云集的时代背景下,何绍基凭借其卓越的艺术才能,在众多杰出书法家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当时最顶尖的几位之一。他的书法成就之高,从这些流传至今的作品便可见一斑。
唐代:
关于《李辅光墓志》的作者崔巨雅,除了在墓志标题处提到的“宣德郎前晋州司法参军”的身份外,目前尚未发现更多有关他的信息。
《李辅光墓志》刻于唐代元和十年(公元815年),由当时的大臣崔元略撰写志文,而书写则出自崔巨雅之手。该墓志共有37行文字,每行满额为36字。这件文物是在明朝万历年间从陕西省高陵县境内被发现出土的。遗憾的是,在出土时,第14至19行之间缺失了10个字;第33行与第34行间的“军”字大部分损坏,“绩”字也有轻微损伤;最后一行中的“文”字同样遭受了损失。此外,这块石碑先是断裂成了三部分,随后第一块再次分裂成三个小块,因此总共形成了五块碎片,导致许多文字无法辨认。
尽管如此,这份墓志上的书法作品却展现出极高的艺术价值:其风格优雅且结构严谨,给人以清新宁静之感;同时笔触既刚劲有力又不失灵动之美,堪称盛唐时期楷书艺术之集大成者。“体势接近欧阳询,而气质则更似虞世南”,这使得它成为了一件极其珍贵的小楷样本。更为难得的是,由于使用了优质石材并经过精心打磨雕刻,即使是最细微处的笔画也能清晰可见,让后人能够近距离感受到古代书法家精湛技艺所带来的视觉享受。
唐代:
《太仆卿元公夫人姬氏墓志》,尽管历经千年沧桑变迁,但从现存的部分仍能感受到其独特的魅力和历史价值。
该碑尺寸为29.5×32.8厘米,是清代拓本中的初拓未损版本。这份珍贵的文物由朱翼盦及其家属慷慨捐赠给国家。据记载,该石碑于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在陕西省咸宁县被发现,并先后经历了多位私人收藏家之手:最初由武进的陆耀遹所拥有,之后转至大兴的恽毓嘉以及南皮的张之洞处。遗憾的是,在清咸丰十年(1860年),由于战乱的原因,原碑遭到严重破坏,仅剩下三块残片,现保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内。
此墓志铭刻于隋朝大业十一年(615年),其书法风格俊整秀丽而又不失淳朴自然之美,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背景下的艺术特色与审美追求。
魏晋:
东魏时期的《姬静墓志》,全名为《魏故使持节后将军都督平州诸军事平州刺史上蔡县开国子姬君墓志铭》。根据墓志记载,墓主人名叫姬静,字渊广,出生于宁(今南京)。他于东魏太昌元年(即公元533年)十月九日因病去世,当时仅36岁。
遗憾的是,该墓志的盖子已经遗失。现存部分长宽均为48厘米,厚度达到12厘米,采用界格布局,以楷书书写。全文共分为26行,每行包含25个字,总计607个字符,同样遵循了界格的设计原则。
值得注意的是,这块重要的历史文物是在2008年7月左右,被发现于河北省临漳县邺城镇古邺城的遗址之中。如今,《姬静墓志》已被妥善保存并展示在安阳博物馆内,成为研究当地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清代:
魏晋:
《北魏薛伯徽墓誌》该墓志尺寸为77×82厘米,共刻有二十二行文字,每行满二十三字。
《北魏薛伯徽墓誌》全称是《魏故使持节仪同三司车骑大将军雍秦二州刺史都昌侯元公夫人薛氏墓志铭》,于1923年在河南省洛阳城北安驾沟村之北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