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
《王羲之草书百韵歌》拓本一卷,遗憾的是首尾皆已遗失,但此残卷字体较大。以往版本皆为小字版本,唯有此卷为大字。其笔力稍显不足,纸墨与拓工亦非上乘,吾以为应是清末民初坊间所制。
此卷虽非完璧,却因其独特的大字风格而显得格外珍贵。每一笔每一划都透露出古人的风韵与气度,仿佛能感受到王羲之挥毫泼墨时的那份从容与自在。尽管纸张略显粗糙,墨色也不够饱满,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在众多小字版本中,此卷的大字无疑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人们得以更深入地领略王羲之草书的魅力。
明代:
《草诀百韵歌》是明代万历四十一年(即公元1613年)韩道亨所撰写的重要书法理论著作。他精心将主要的部首、用法及部首间的区别,用五字一句的顺口溜编写出来,非常明确地说明了草字结体和行笔中的某些规律,并且还有正楷作对照,便于记忆。(上海扫叶山房宣统元年石印)
这部著作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以五字句的形式,将草书的结体和行笔规律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归纳。每一句都简明扼要,却又富有内涵,使读者能够迅速掌握草书的关键技巧。
同时,韩道亨还巧妙地运用了正楷作为对照,使得学习者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草书的特点和魅力。这种教学方法既简单易懂,又富有趣味性,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兴趣。
明代:
韩道亨的书法杰作《草诀百韵歌》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面世。这部作品不仅对王羲之的草书艺术进行了深刻的挖掘和总结,更将王羲之草书中的结体之美与行笔之妙以系统化的方式呈现给世人。它如同一座桥梁,连接着我们与远古草书艺术的精粹,使得王羲之草书的神韵跃然纸上,其魅力得以世代传承。
在《草诀百韵歌》中,我们仿佛能听到王羲之笔尖流淌的旋律,感受到那笔锋间洋溢的灵动与鲜活。每一个字,每一笔,都仿佛赋予了生命般的跃动,让人在鉴赏之余,更能体会到最纯粹的王羲之草书艺术。
《草诀百韵歌》所蕴含的口诀,以其简洁明了的特点,为我们揭示了草书的奥秘。这些口诀,既有深刻的道理,又简单易懂,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初涉书法的孩童,都能从中获益。它们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草书世界的大门,让我们能够更加轻松地理解并掌握这门艺术。
韩道亨 (生卒年不详),明代人,字颖泉, 工书法。万历四十一年(一六一三)尝书《李白蜀道难》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