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
何绍基隶书临《石门颂》,果然才华超人。
《石门颂》乃东汉时期之摩崖刻石瑰宝,其雄伟身姿高达三二七公分,宽广达二五四公分,以二十二行之篇幅铺陈开来,每行字数或为三○,或为三一,错落有致,别具一格。此碑之额题“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简明扼要地揭示了其内容主旨——即颂扬司隶校尉杨孟文主持修复褒斜栈道之功绩。
桓帝建和二年(公元一四八年),汉中太守王升亲自撰文并立石纪念,然碑上未署书者姓名,使得这位才华横溢的书家成为了历史的隐秘之人。《石门颂》之所以得名,乃是因其镌刻于陕西褒城县褒斜谷的石门崖壁上,这一地理位置不仅赋予了它独特的自然韵味,更使其成为了后世文人墨客竞相瞻仰、研习的书法圣地。
此碑书法风格独特,笔力遒劲,线条流畅,既有篆书之古朴,又融汇了隶书之灵动,展现了东汉时期书法艺术的高超水平。
两汉:
《石门颂》是东汉建和二年(148年)由王戎书写的摩崖石刻,位于陕西省汉中市褒城镇南褒斜谷的石门西壁。
《石门颂》全称《汉司隶校尉犍为杨君颂》,简称《杨孟文颂》或《杨厥碑》。它是为了纪念司隶校尉杨孟文开凿修复褒斜道的功绩而作。此摩崖刻石与略阳《郙阁颂》、甘肃成县《西狭颂》并称为“汉三颂”。
用笔方面,《石门颂》多用圆笔,起笔逆锋,收笔回锋,线条沉着劲道,具有篆意,被誉为“隶中草书。其结字大小不一,纵横劲拔,流露出天真、飘逸的新奇之趣。由于刻在石壁上,字形随石势变化,展现出一种独特的美感。
章法上,《石门颂》的布局依山就势,字随石形,整体风格统一,字体结构严谨,又富于变化,充满灵动之感[^4^]。这种章法不仅体现了作者高超的书法技艺,也反映了其深厚的艺术修养。
《石门颂》原刻于陕西省褒城县古褒斜道的石门隧道西壁上,后因修建水库被凿出并迁至汉中市博物馆保存至今[^2^]。作为汉代摩崖刻石的重要代表,《石门颂》不仅是研究古代书法艺术的重要资料,也是了解当时社会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
《石门颂》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的独特风格和精湛技艺吸引了众多书法家和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同时,《石门颂》中的部分字也被选入中国大型工具书《辞海》的封面设计中,进一步彰显了其在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地位。
两汉:
《石门颂》是东汉建和二年的杰出作品,完整名称为《汉司隶校尉犍为杨君颂》,也有别称《杨孟文颂》、《杨孟文颂碑》或《杨厥碑》。它与洛阳的《郙阁颂》以及甘肃成县的《西狭颂》齐名,共同构成“汉三颂”,代表了汉代颂体文学的成就。《石门颂》主要赞颂了东汉汉顺帝时期的司隶校尉杨孟文多次上奏请求修复褒斜道的功绩。
该作品采用隶书书写,虽初看不起眼,实则极具古朴厚重之感。字体的结构放纵舒展,飘逸自然,整体布局随着石头的自然形态而变化,字迹参差错落,纵横开阖,显得格外洒脱自如且充满意趣。在汉代碑刻隶书中,尽管风格多样,但大多遵循一定的规范,而《石门颂》却打破常规,以恣肆奇纵的风格呈现,将隶书的规整转化为灵动奔放,开创了汉隶中一种新奇而放纵的风格。
本下载同时包括明拓版《石门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