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
  • 注册
  • 退出
  • 与“前赤壁赋”相关书法作品、字帖

    张瑞图行书《前赤壁赋》,饶有行云流水之感

    明代

    张瑞图行书《前赤壁赋》,饶有行云流水之感。其书艺不仅在形式上大胆创新,更在精神上追求自由表达,他的这种艺术探索和实践,对后来的书坛大家如黄道周、王铎、倪元璐自有其潜移默化的启示作用。

    张瑞图的书法在当时是极具反叛性的,他的书艺风格奇纵旷达,笔势狂放不羁,侧锋、翻笔互用,侧入正出,顿挫铿锵有力,气足神完,其结体、行气以奇寓正,以动寓静,尤擅纵势横用,左盘右缠,上攀下携,鱼贯如珠,饶有行云流水的运动感,乃至有电闪雷鸣般的音响感,是晋唐以降所未曾有的一种新气象。

    欣赏作品>>>

    赵孟頫《前后赤壁赋》,行书高清

    元代

    《前后赤壁赋》,亦被世人称作《赤壁二赋帖》,是元代书法大家赵孟頫在元大德五年(即1301年)所创作的行书艺术作品。

    《前后赤壁赋》,亦被世人称作《赤壁二赋帖》,是元代书法大家赵孟頫在元大德五年(即1301年)所创作的行书艺术作品。这件珍贵的作品目前被珍藏于中国台北的故宫博物院中。赵孟頫创作这幅作品,是应他的一位友人之邀,以纸本册页的形式呈现。整个作品包含了八十一行文字,其中《赤壁赋》部分占据了四十六行,而《后赤壁赋》则占了三十二行,最后有三行是署款,作品的开头还附有一幅苏轼的画像。

    这件书法作品不仅展现了赵孟頫精湛的行书技艺,而且承载了深厚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前后赤壁赋》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历史的深刻感悟和对友人的深情厚意,使得这部作品在艺术性与情感表达上都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这件珍贵的作品目前被珍藏于中国台北的故宫博物院中。

    欣赏作品>>>

    祝允明草书《前后赤壁赋》卷。乃62岁所书

    明代

    此卷为祝允明所书宋代苏轼之作《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在明代中期狂草书法中占据经典地位。

    祝允明笔势雄强而不失章法,放纵之余犹能收束;笔法刚健有力,线条丰润,融汇了多家之长。这幅作品不仅继承了“二王”(即王羲之和王献之)的遒劲与清爽,怀素、张旭的豪放不羁,还融入了“宋四家”的洒脱与挺拔,更有许多独到之处跃然纸上。

    欣赏作品>>>

    米芾行书《赤壁赋》,气韵生动流畅

    宋代

    《赤壁赋》这篇苏轼贬谪黄州时的心灵独白,以其深邃的哲理和优美的文笔,描绘了月夜泛舟、超脱物外的场景,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米芾选择抄录这样一篇传世佳作,既是对苏轼文学成就的致敬,也是对自己书法技艺的挑战与展现。

    在这幅行书中,米芾的笔触痛快淋漓,他巧妙地运用逆势运笔的技巧,使每一笔都圆实饱满,力透纸背。这种笔法蕴含了古篆隶的藏锋之意,使整幅作品在行云流水间透露出古朴高远的韵味。同时,米芾在字的结体上也展现出极高的造诣,他巧妙地处理了笔断意连、起收照应的关系,使整篇作品气韵生动,贯气自然。每个字仿佛都在诉说自己的故事,又彼此紧密相连,共同编织成一幅美妙的书法画卷。

    本版本为米芾行书赤壁赋(日本藏)版本。

    欣赏作品>>>

    启功行书《赤壁赋》,清新飘逸、风采绝伦

    近现代

    书法之美,在启功的77岁所写行书作品《赤壁赋》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他的笔触既有力度又不失轻盈,将《赤壁赋》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得恰到好处。每一个字都仿佛跃然纸上,令人陶醉其中。

    启功,作为近代著名的书法家,在当代书法界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行书作品风格独特,个性鲜明。他擅长于结体的创新和线条的细腻处理,使得每一笔都充满了质感。这种书法风格,即使不懂书法的人,也能清晰地感受到其中那种清晰飘逸的美感。

    欣赏作品>>>

    苏轼行楷《前赤壁赋》,气韵古雅高逸

    宋代

    《赤壁赋》全文逾七百字,展现了苏轼行笔的藏露并用,圆笔的巧妙运用,以及横画的坚实有力。他的竖画出笔如悬针般精准,波磔舒展,提按分明。以“化”、“美”等字为例,笔画古拙圆润,墨色凝实,单钩执笔法配以“偃笔”,显示出宽博舒展之象。

    苏轼,这位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一生创作了无数传世之作,其中《赤壁赋》堪称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当这部文学作品与苏轼的书法艺术相结合时,其价值更是不可估量。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出生于四川眉山的一个文学世家。自幼便对书画诗文有着浓厚的兴趣。《赤壁赋》创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也就是苏轼被贬谪黄州期间。据悉,这幅作品是为他的朋友傅尧俞所书,全文便是《赤壁赋》。

    作为北宋“尚意书风”的倡导者,苏轼在书法创作中强调表达内心、放纵笔墨。他深入研习古人笔法,广泛临摹晋唐名家之作,如二王、智永等人。他的书法既有传统根基,又不失个人风格,真正做到了“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苏轼的《赤壁赋》不仅是一部文学佳作,更是一件书法珍品。它完美地结合了苏轼深厚的文学底蕴和精湛的书法技艺,成为中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欣赏作品>>>

    何绍基楷书《前后赤壁赋》,颜体风格较浓

    清代

    何绍基是清代著名的书法家,其楷书风格独树一帜。何绍基的楷书深受颜真卿的影响,但又有所创新。他的书法作品笔力遒劲,结构严谨,行笔中蕴含着刚柔并济的力量,显示出深厚的功底和独特的个性。每一个字都经过精心雕琢,而又不失自然的流畅感,体现了他对书法艺术深刻的理解和个人风格的成熟。

    苏轼的《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作品,两者均以赤壁之战为背景,但各自展现了不同的情感色彩和文学价值。

    《前赤壁赋》描绘了苏轼与朋友们月夜泛舟赤壁之下的情景,通过对话形式展开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文章语言优美,情感丰富,通过对赤壁自然景观的生动描写和对历史英雄的感慨,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无常和世事变迁的深刻思考。《后赤壁赋》则更多地表现了苏轼个人的孤独与沉思,他独自前往赤壁,面对荒凉的景象,抒发了对过去荣耀与当前境遇的巨大反差的感慨。

    欣赏作品>>>

    成亲王小楷《赤壁赋》:端庄秀丽,舒展俊美

    清代

    成亲王小楷《赤壁赋》,端庄秀丽,舒展俊美!

    成亲王爱新觉罗·永瑆,生于1752年,是乾隆帝的第十一个皇子,也是嘉庆帝的兄长。以楷书、行书著称于世,是清代著名的书法家,他与翁方纲、刘墉、铁保并称乾隆四家。成亲王的小楷作品《临赵松雪赤壁赋》展现了他精湛的书法技艺。

    在这幅作品中,成亲王精心描绘了每一个笔画,使得整篇作品不仅传递了原文的文学韵味,更凸显了其书法的艺术魅力。其笔触细腻而充满力度,结构严谨而不失灵动。此作品不仅是对赵孟頫原作的致敬,也展示了成亲王个人书法风格的成熟与独到之处。

    欣赏作品>>>

    明代沈度小楷《前赤壁赋》,庄重而优雅

    明代

    此字帖展示了沈度所书的《前赤壁赋》,整篇作品行笔细腻而有力,结构庄重而优雅,笔画姿态妩媚,布局开阔清晰,充分体现了沈度书法的独特风格。请一同欣赏。

    沈度(1357-1434),字民则,号自乐,是明代松江府华亭(今上海金山)人,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他与其弟弟沈粲同样以书法技艺闻名。永乐年间,沈度因其卓越的书法才能被选入翰林院,并逐步晋升至侍讲学士的职位。他精通篆书、隶书、楷书和行书等多种书体,其作品被珍藏于皇家秘府,被誉为“馆阁体”的代表,是台阁体书法的重要人物。

    沈度的台阁体书法深得明成祖朱棣的赞赏,朱棣甚至称他为“我朝的王羲之”,可见其在当时的书法界有着极高的声誉。沈度的楷书作品以工整匀称、平正圆润著称,其风格基于晋唐时期的小楷以及唐虞永兴的《庙堂碑》,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个性化的发展。

    沈度的另一项举世闻名的成就是永乐大钟上的经文,这件钟上超过23万字的经文全部出自他的笔迹。

    欣赏作品>>>

    明代文徴明行书《赤壁赋》,潇洒流落,翰逸神飞

    明代

    这部《赤壁赋》的题记是在文徴明83时所作。尽管文徴明自谦地认为“笔尤不精,殊不成字”,但实际上,与其他现存版本的《赤壁赋》相比,此作品显得更为精致。他的笔墨潇洒飘逸,笔势自由奔放,可谓达到了“人书俱老”的高境界。

    文徴明,别号衡山居士,生于苏州府吴县。他于明成化六年(1470年)出生,终年为明嘉靖38年(1559年),享年九十岁。作为文天祥杰出的后代,文徴明在沈周之后成为苏州文艺和画坛的领袖人物。57岁时,他回到家乡,专注于文学创作和书画艺术。

    文徴明精通各类绘画技艺,无论是细腻还是粗犷的手法都运用自如,其视力和笔控能力极佳。即便在74岁高龄时,他在《琴赋》一作(字体大小约1.5厘米)的题跋中提到:“余老眼昏蒙,无足观者”,表明自己虽年事已高,但并未放松对艺术的追求。到了88岁,他书写的《跋万岁通天帖》依然结构严谨,笔力强劲,没有流露出任何“老眼昏蒙”的怨言。在文学上,文徴明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为“吴中四才子”。在绘画史上,他与沈周、唐寅、仇英一起被誉为“吴门四家”。


    欣赏作品>>>

    朝代
    Copyright © 2012-2023 小熊书画网 版权所有 | 楷书 | 行书 | 草书 | 隶书 | 魏碑 | 篆书 | 书法家 | 渝ICP备2021000064号-1|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