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
  • 注册
  • 退出
  • 与“麓山寺碑”相关书法作品、字帖

    李邕行书《麓山寺碑》宋拓本高清(国家图书馆藏)

    唐代

    李邕的《麓山寺碑》是唐代书法艺术中的瑰宝,以其独特的书法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著称。此碑刻于唐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现存于湖南长沙岳麓山风景区,是一块高270厘米、宽135厘米的青石碑。

    《麓山寺碑》的书法风格独特,笔力雄浑,气势磅礴,充分展现了李邕的书法才华和个性魅力。其用笔遒劲有力,结体开阔舒展,既有北碑的雄健之气,又不失南帖的温雅之韵,堪称碑中之绝。碑文内容主要记述了麓山寺的历史沿革和佛教文化的传播,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此碑不仅是书法爱好者们临摹学习的范本,也是研究唐代书法艺术和佛教文化的珍贵资料。如今,《麓山寺碑》已成为湖南长沙的一处重要文化遗产,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和学习。

    每当人们站在这块古老的石碑前,都能感受到那份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底蕴,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繁华的唐代。

    欣赏作品>>>

    李邕行书《麓山寺碑》宋拓本,精美之至

    唐代

    明代王世贞曾赞誉李邕《岳麓寺碑》超越《云麾》,其笔触之间自然流露的神态与情感,展现出的天真烂漫之态,即便在断墨残楮之中,依旧能够感受到它的魅力,足以让苏轼,赵孟頫等书法大家为之倾倒。这份作品的评价极为崇高。

    谈到此碑的独特之处,用笔上,李邕汲取了魏晋时期钟、王书体的精华和北朝碑刻书法的长处,使得每一笔都坚实有力,既严谨又恰到好处地展现开合。在字体结构上,它宽广开阔,向四方伸展,中间部分则紧凑,充分展示了李邕行书的奇特与多变。

    这个拓本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是一份宋拓本。附有董月溪、张效彬的题签,以及景贤、张玮、董月溪、郭治才、杨守敬、赵世骏、冯汝玠等人的跋语,还钤有“董氏涵齋”、“月溪”、“镜涵榭藏”等印章共计225方。

    欣赏作品>>>

    朱耷行书《节临李邕麓山寺碑》:风骨老辣,笔力雄健

    明代

    朱耷代表作《节临李邕岳麓寺碑》,又称《山水书法合璧》手卷。这件作品采用水墨纸本,将书法与绘画艺术巧妙融合。在其74岁高龄时创作,作为礼物赠送给麟洲先生。

    作品中的书法部分采用了行书风格,而绘画则使用了水墨技法。作品题款时间为己卯冬日,即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

    其内容主要是临摹唐代北海太守李邕的《岳麓寺碑》文,但八大山人的临摹并不拘泥于原文的顺序。他有时会颠倒文字顺序,有时跳过几个字再临写,有时又会临了后面再返回来临前面。这种看似随意的手法,实际上体现了八大山人深厚的艺术造诣和独到的审美观点,使得整件作品犹如自由流淌的画作,充满了灵动和生机。

    欣赏作品>>>

    李邕行书《麓山寺碑》,全作凝重雄健,气势纵横

    唐代

    李邕一生书写过的众多碑铭,以麓山寺碑最为精美,该碑笔力凝重雄健,气势纵横,如五岳之不可撼!

    《麓山寺碑》坐落于长沙市麓山岳麓书院南面的护碑亭内,护碑亭建于1962年。这幅珍贵的碑刻成于唐代开元十八年(730年),由李邕负责撰文与书写,而勒石的工作则由江夏黄仙鹤完成,尽管有关黄仙鹤是否为李邕化名的争议一直存在,其真实性仍然无从考证。

    这块碑刻由青石制成,高272厘米,宽133厘米,顶部呈圆形。碑额上阳刻着清晰的“麓山寺碑”四个篆字,毫发无损。碑文共28行,每行56字,总计逾1400字,均以精美的楷书雕刻。因年代久远,碑面有所风化且部分文字已断裂,但现存仍有1000余字清晰可辨。

    碑文详细叙述了自晋泰始年间建立麓山寺,直至立碑之时的发展历程,以及历代在此传教的情况。碑文不仅词藻华丽,而且笔力雄健,刻艺亦精湛非凡。由于文采、书法和雕刻技艺三者皆极尽完美,因而被誉为“三绝碑”。同时,因为李邕曾任职北海太守,这块碑也被称为“北海三绝”碑。它代表了长沙市现存最早、价值最高的碑刻艺术。

    《麓山寺碑》历来受到艺术界和文学界的高度评价。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在元丰三年(1080年)专程前来学习和临摹,并在碑阴刻下“襄阳米黻同广惠道人来,元丰庚申元日”16字,以示对这份艺术作品的崇敬和学习之意。

    欣赏作品>>>

    14
    朝代
    Copyright © 2012-2023 小熊书画网 版权所有 | 楷书 | 行书 | 草书 | 隶书 | 魏碑 | 篆书 | 书法家 | 渝ICP备2021000064号-1|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