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
  • 注册
  • 退出
  • 与“十七帖”相关书法作品、字帖

    王羲之草书《十七帖》明代拓本

    魏晋

    《十七帖》是王羲之草书的杰出代表,这部作品曾为唐太宗珍藏的众多王羲之手卷之一。其名“十七帖”源于第一札开头的“十七日先书都司马未去……”中的“十七”二字。

    此外,根据历史记载,唐太宗李世民对王羲之的作品极为推崇,曾经广泛搜集并精心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墨迹。《十七帖》作为其中之一,不仅展示了王羲之高超的艺术技巧,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书法艺术的高度认可与追求。

    欣赏作品>>>

    王羲之草书《十七帖》(宋拓本安思远藏本)高清欣赏

    魏晋

    《安思远旧藏善本碑帖选》是一部珍贵的书法艺术集萃,其中尤以文徵明朱释的《宋拓十七帖》备受瞩目。这部作品不仅展现了文徵明卓越的书法技艺,更承载了他对古代碑帖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

    在文徵明的跋文中,他提及:“右《十七帖》一卷,乃旧刻也。”这句简短的话语,透露出他对这部作品的珍视与敬畏。他以朱笔精心释读,使得这部古老的碑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宋拓十七帖》作为宋代的拓本,本身就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而经过文徵明的朱释,它更是成为了研究古代书法、了解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文徵明的笔法细腻流畅,结构严谨有序,既保留了原作的韵味,又融入了自己的风格特色,使得这部作品更加独具魅力。

    欣赏作品>>>

    王羲之草书《十七帖》,笔意绵绵,势力超绝

    魏晋

    王羲之草书《十七帖》,其风格笔意绵绵,势力超绝,堪称经典!

    《十七帖》是王羲之草书艺术的巅峰之作。这一系列共包括17封书信,创作于公元347至361年间,即王羲之44至58岁期间,总字数达943字。其名来源于卷首的“十七”二字。自梁武帝时期起,王羲之的书法成就已被广泛认可,其墨迹被皇家珍藏。到了唐太宗时期,对王羲之作品的珍视依旧,广为搜集。

    此系列作品被视为草书领域的至高典范,影响深远。后世草书大家无不借鉴《十七帖》,以此作为技艺提升的基石。王羲之在这部作品中展现了“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的独到境界,无丝毫狂怪之气,中正平和又不失变化,犹如汪洋大海,学书者任取一瓢便足以受用终身。

    此册页24.4x12.7厘米,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此本属于“馆本”系统中的“缺十七行本”,为罕见精品拓本。

    欣赏作品>>>

    元代康里巎巎草书临《十七帖》,颇具王羲之风韵

    元代

    康里巎此幅作品为淡蓝色的纸质,其质地坚韧而紧致。字体显得修长而优雅,笔画流畅且富有弹性,展现了高超的书法技巧。在迅速书写的过程中,不仅捕捉到了王羲之草书的灵动与飘逸,同时也保留了书写者自身稳重的风格。

    康里巎的作品,节选自王羲之的《十七帖》,是在模仿和借鉴的基础上进行的艺术再现。这份草书临摹作品被制成了两页的册页形式,收藏于故宫博物院。康里巎作为一位少数民族的学者,他与其他著名书法家如鲜于枢等人齐名,因其卓越的才华和广博的学识,在元顺帝时期被任命为翰林学士承旨。据说,他的楷书起初是学习自虞世南,而行书、草书则师法钟繇和王羲之,笔法圆润有力,流畅自如,人们常说他的书法如同幼鸾初飞出巢,充满活力与魅力。除了临摹作品外,他还留下了《颜鲁公述张旭笔法十二意》、《谪龙说》等原创作品。


    欣赏作品>>>

    14
    朝代
    Copyright © 2012-2023 小熊书画网 版权所有 | 楷书 | 行书 | 草书 | 隶书 | 魏碑 | 篆书 | 书法家 | 渝ICP备2021000064号-1|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