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
欧体楷书集字《岳阳楼记》,不输欧阳询亲笔书写,太美了!
欧阳询的书法造诣极高,被尊称为“唐人楷书第一”。欧阳询在隋朝时期曾任太常博士,唐朝时期则被封为太子率更令,因此也被称为“欧阳率更”。
与同代的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共同奠定了初唐书法艺术的高峰。由于其子欧阳通亦精通书法,因此欧阳询又被称为“大欧”。
欧阳询的楷书风格严谨而险峻,笔力遒劲,世无所匹。他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欧虞”。后人评价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适宜初学者学习,因此其书法风格被后人尊称为“欧体”。
欧阳询的书法作品不仅在当时受到推崇,后世影响深远。他的书法艺术不仅体现了其个人的风格特点,也展现了唐代书法艺术的辉煌成就。欧阳询的书法作品,至今仍被广大书法爱好者所喜爱和学习,成为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
唐代:
欧阳询楷书《千字文》,为欧阳询早期书作,但也可见欧体之面貌。
此篇千字文收录于《戏鸿堂帖》,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内容保存完整。尽管本文的笔力略显不足,但与《九成宫醴泉铭》等作品相比,依然能够体现欧体结构的影响。如果此作确实出自欧阳询之手,那么它很可能代表了他早期的书法风格。
作品后续附有两段刻跋,第一段刻跋为:“右率更令所书千文字扬补之家藏本,咸淳甲戍岁九月三日钱金应桂。”;第二段刻跋为:“书家以分行布白谓之九宫,元人作书经云:黄庭有六分九宫、曹娥有四分九宫是也。今观信本千文真有完字具于胸中,若构凌云台,一皆衡剂而成者。米南宫评其真书到内史、信矣,此本为扬补之家藏,勒其全文,欲学书者先定间架,然后纵横跌宕唯变所适也。其昌。”
本下载包括两种版本:一种为白字黑底碑刻版,一种为戯鸿堂法帖元本,后者更为精致。
唐代:
唐代欧阳询楷书《化度寺碑》,不输《九成宫醴泉铭》!
《化度寺碑》的全称是《化度寺故僧邕禅师舍利塔铭》,立于唐贞观五年(631年)。碑文由李百药撰写,书法则采用了欧阳询的楷书风格。碑文共三十五行,每行三十三字,原碑石位于陕西西安南山佛寺。然而,在宋庆历(1041-1048)以前,原石已经断裂,到北宋末年时残石已亡佚。
化度寺位于陕西省乾县,根据传说,唐太宗李世民曾迎请玄奘大师前往印度和尼泊尔朝圣取经。在途径化度寺时,玄奘常住了60天,并在此期间写出并翻译了梵文版的《心经》。这座寺庙因此成为古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古刹之一。
在唐贞观五年,化度寺的僧人邕禅师圆寂后,当时已经74岁的欧阳询受邀为他书写了《化度寺故僧邕禅师舍利塔铭》,这块碑石简称为化度寺碑,作为对邕禅师一生的纪念。
本下载包含《化度寺碑》(松下清斋本)。
清代:
林则徐,作为一位在政治舞台上备受瞩目的人物,同样在书法领域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在嘉道年间,由于“馆阁体”的流行和科举考试对楷书的重视,楷书成为了书法学习的重要基础。而唐朝的楷书,作为最为成熟的书法形式,自然成为了林则徐学习的重点。
为了掌握书法的基本功,林则徐深入研究了钟繇、张芝、王羲之和王献之等书法大家的作品,直接临摹他们的经典之作。在楷书方面,他特别推崇文征明和董其昌,因此他的楷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两位大师的风格影响。
林则徐对于欧阳询的《皇甫君碑》拓本的临摹,展现了他在书法上的深厚功底。他的字架结构坚实有力,字如其人,展现出他刚正不阿、一身正气的人格魅力。
唐代:
欧阳询的书法笔触独特,一眼即可辨识出其深受王羲之的影响。尤其在字的结构布局上,他不仅遵循了书法的规范,更是融入了魏晋时期的风韵。
欧阳询生于陈朝的永定元年,那时陈朝对“二王”——王羲之和王献之的书法推崇备至。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成长,欧阳询无疑受到了深远的影响。进入唐代,唐太宗李世民对王羲之的书法情有独钟,整个朝廷上下都在模仿王羲之。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欧阳询也不可避免地被其影响。
但欧阳询的楷书风格并非一开始就形成。正如《旧唐书》所述:“初学王羲之书,后更渐变其体。”这表明他在学习了众多书法家之后,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唐代:
《虞恭公温彦博碑》,正式名称为《唐故特进尚书右仆射上柱国虞恭公温公碑》,亦简称为《温彦博碑》。
碑文纪念的主人公温彦博(573-637),原籍山西太原祁县,字大临。
自幼广泛涉猎各类书籍。在隋朝时期,他曾任职幽州司马。随着武德年间的到来,他随罗艺一同归顺新兴的唐朝。在唐朝,他曾经历任幽州长史、中书舍人、中书侍郎等职位,并被册封为西河郡公。
唐太宗登基后,温彦博被任命为中书令,并进一步晋封为虞国公。在贞观十年,他又被提升为右仆射。贞观十一年(即公元637年),温彦博去世,享年六十四岁,追赠特进之位,谥号为“恭”,并且得以安葬于昭陵。同年,陕西醴泉县为他竖立了纪念碑。此碑刻于唐代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由岑文本撰写碑文,欧阳询于81岁高龄亲笔书写,其书法与他本人均显老态龙钟。